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浦东惠南招商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浦东惠南招商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津滨海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你怎么看?
天津滨海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我觉得天津滨海新区不是有没有潜力的问题,前些年发展如日中天,大有和浦东新区并驾齐驱之势,天津滨海新区的问题是发展用力过猛,自己大块吃肉,周边地区连口汤都没喝到,导致了周边的如宝坻新城、曹妃甸等区域逐步失去活力,甚至沦为鬼城。
所以天津滨海新区是发展消化不良的问题,平心而论,这十几年来滨海新区发展确实不错,成绩显而易见,但个人觉得,唯有一点不足,这可能到后期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困局,就是摊子铺的太大了。
纵观上海浦东新区比天津滨海新区早了10年,现在最亮丽的就是陆家嘴周边,远一点的如以前的南汇也还在缓慢发展中,需要一步一步的根据规划和配套,逐步有序的推进。但滨海新区一下子摊子铺的太开,又是于家堡又是响螺湾等等,是否高估了城市对资金、人口、资源的吸附能力?
天津滨海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综上观之,我觉得滨海新区首要之义是消化巩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天津当有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五五分!
天时:改革的浪潮已经到了雄安!
地利:漕运已废,海运南北夹击!(唐山曹妃甸,南黄烨)
人和:后继人才乏力,于响是空城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会衰败!
但,福祸相依!
天时:自我改革,破除壁垒,在京津冀一体化找好自己的定位!
地利:深度发挥自己的地里位置优势!
人和:深入改革,加快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破除行政壁垒,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
总之,上至庙堂,下至平民,都得改变!
抓紧在滨海新区发展第三产业。配套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最起码在响螺湾建一所象样的大学、二所大专、两所职业学校,并集中建几所高质量中小学。在于家堡和响螺湾各建一所三甲医院,在中心商务区放开商住房入户限制,响螺湾于家堡购买商住房可以入户入学。
" 俗话说仁者见仁者"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滨海新区是有发展潜力的,虽说那边曾经发生过爆炸,而且现在那边人也稀少,但中国往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相信那边很快就会发展起来,毕竟天津地方也就这么大,相反的是人数却逐渐增长。市里面是放不下这么多人的。据我所知,现在大学生在滨海上学一年有1万多的补助,国家这样做不就是在发展滨海新区么,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本来天津滨海新区被寄予厚望,珠三角、浦东之后的一个重要新区,可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天津滨海新区潜力还是有的。
1、天津滨海新区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被寄予厚望的新区。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本来就是要和浦东新区并驾齐驱的发展规划,多年的发展使得滨海新区亟待华丽的转身。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2、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一样,经济需要做强。天津作为一线城市,直辖市,市区面积大,人口多,经济门类齐全。机械制造、纺织、电子产品、汽车制造、化工等等,可以说天津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有,盐场、石油、海港、铁路等等资源也都不错;天大、南开等高等教育也很好。可是天津有产品影响力不大。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天津的经济就需要做强。滨海新区与曹妃甸、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定位也要更加凸显不同。
3、雄 安 新区的设立,也需要天津滨海新区做出调整。京津一体化情况下,天津滨海新区可以作为北 京的出海 口,京 津两市协同发展,北京的部 分工业转 移到天津的滨 海新区,两市实现良好的分工,将滨海 新区打造成一个北 京的海边。随着雄 安 新区的建立,北京的选择多了,部分商业、教育医疗等的设施,可迁往雄 安新区,这样位于北京西南部的雄 安新区受益会更多,位于北京东部的天津,尤其是滨海 新区受 益 就少了。
滨海新区,这几年的GDP 增 长不 快。在全国都在进行人 才 争 夺,产业调整的时刻,天津滨 海新 区也必须 制定自己的政策,吸引人才进入滨 还新区,提高竞争力。
个人觉得是产业布局有问题。这些年就发展制造业中心了,建那么多大工厂。之后想进一步发展金融业,结果没发展起来一地鸡毛。
工厂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底层地位,上面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金融等才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地方,有了高端人才,收入也高,当然消费能力也高,能带动当地一大批消费型产业。也能拉动当地经济。
但是实际情况是滨海新区建了一大批大工厂,污染了环境,消费主力是一群想我们一样的产业工人。工资收入早就交给房地产商了,哪里还有过多的钱去消费,所以经济活力不好,也就理所当然了。
泉州台商区到底怎么样?
泉州台商投资区自2010年成立,定位为国家级开发区,下辖原惠安县的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百崎乡和省级惠南工业园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成立时台商区常住人口22.8万人;据泉州市统计局公布数字,到2017年底常住人口为25.6万人,过去的七年间台商区人口增长2.8万人,每年人口流入4000人。人口增长速度在泉州排名靠后。
客观来说,台商区原本为惠安下属的四个乡镇,城建进度十分滞后,划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泉州市对于台商区的建设有着完善的远景规划,从海丝公园、道路网、桥梁隧道、湖东学园、医院等方面均有规划和推进落实。但是台商区毕竟不比晋江、南安、石狮、安溪等发达县市,要从一片空白中平地建起一片新城,光有规划是不够的,建起了高楼也要有人口去填。而这人口不能来自于本身稀少的原住居民,需要大量外来人口到台商区就业、生活,而这些人口的到来需要产业,有就业才有人口,泉州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之城、实体经济繁荣之城,在泉州吸引人口光靠卖地皮搞房地产是行不通的!
(PS:到这里有一些人会跳出来攻击我,因为写文章、说实话不容易,有些人不想听实话,你不跟着他们的心意进行吹捧他们就觉得你在黑他,那么请这些人略过不看,勿展示自身素质)
台商投资区的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支撑的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保税物流工业区。其建立的初衷是要发挥泉州对台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台商投资建厂,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实体经济带动新城建设,而目前引进的产业屈指可数,倒是地一块接一块地拍、商品房一片接一片地盖,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房比人多,又有几个人去填补空白。当前台商区又启动了白沙片区改造,要拆迁6640幢房屋,涉及人口1.73万人,同时建设安置房259万平方米。按照每套100平方米居住3个人估算,259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可以容纳7.77万人,相当于台商区总人口的30%,而这还仅仅是其中一个片区。
综上所述,台商区到今天已经开始他发展的第八个年头,未来能不能发展起来,不在于规划做得有多漂亮,基建搞得有多好,地卖得有多少,房价涨得有多高,而在于能不能回到招商引资发展制造业的初衷,能不能引起产业,把实体经济发展起来。而到目前,为了推进拆迁改造,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台商区的房价限价由原来的8000多被剧烈抬升到最高限价13000元/㎡,按照“竞地价、限房价”的土拍规则,房价上限越高,地价也能拍得越高,既然房价上限规定好了,开发商不愿意亏本卖,就会按照上限价去开盘。台商区的房价就这么被强行拉抬起来了,然而以目前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和居高不下的房屋库存量、空置率,限购加限售五年以后没有外地投资客过来买房,一手房要卖给谁、谁会去买二手房,就不是土地出让方需要伤脑筋的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浦东惠南招商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浦东惠南招商政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