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招商政策给予中腐败行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招商政策给予中腐败行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灵帝刘宏提出了哪些新政策?
刘宏并非是大昏君,只不过其才能不足以治国,如果他活在明朝,我觉得应该是嘉靖帝。
而且二人经历都很相似,可惜灵帝最后一步崩了,死的太早留下主少国疑的局面,再加上辅政大臣选择不利,导致帝国崩塌。
二人都是少年以藩王之后少年继位,接手上一任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一上位都面临巨大的政治斗争。
嘉靖皇帝以给父母名号而发动庭仗之仪,灵帝为了接母亲入宫为皇后,与宦官合谋诛杀窦氏外戚及第二次党锢之祸。
嘉靖皇帝以掌握财政而控制朝堂,利用严嵩父子来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
而灵帝则以买官卖官,在宫廷开市场来满足自己揽财私欲。
及年长,借宦官打击政敌,扶持严嵩起来后,又以清流徐阶、高拱等人拥簇在太子身边,与之对抗。
灵帝则利用张让、赵忠掌控朝廷,年长后又立外戚何进制衡十常侍。
黄巾之乱后,党人崛起,党人支持外戚,灵帝又立西园掌控军队,架空何进,内又以小皇子协,及其背后的董太后、执金吾董重、族亲董卓、赵忠等对抗何后、张让一系,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不是灵帝早死,大汉还能维持数年。
你好
当年汉桓帝死的太早了,又没有留下个一两个儿子,当时的外戚怕自己权利被夺,就从宗室里东挑西捡,最后随便选了个只有12岁的刘宏即位,他就是汉灵帝。
要说汉灵帝的新政策那第一个就是他用宦官限制世家,本身也算个非常高明的政策。
第二个政策就是卖官卖爵,你要知道东汉末年朝廷的体制已经严重僵化了;当时的官员大多是世家大族出身,其他寒门智力通天想当官都当不了。
而汉灵帝的买官政策虽然是比较恶劣,但是也算是给了一条让寒门上位的路。
而且买官的钱也不是进入刘宏的私人口袋,而是进入了皇库,用于朝廷维持统治。
汉灵帝刘宏,汉章帝的玄孙,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十二岁登基。他目睹了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势力的角斗,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挽回扭转局面,便甘愿做了傀儡,把属于自己的治国大权,交给了身边的宦官不再过问,让他感兴趣的只有钱。
汉灵帝爱钱,是受母亲董氏的影响。他父亲位列侯爵,家庭条件自然很好,但是他母亲董氏却一向嗜财如命,看到别人有钱便会火冒三丈。刘宏从小受到熏陶,对钱的占有欲强烈,做梦都想捡到钱。
公元168年,汉恒帝去世,刘宏继位为汉灵帝。由于其不学习治国之道,到十七岁亲政时对朝政还一窍不通,大权基本在宦官和母亲董太后手里。
刘宏开始对奇花异草,修建皇家园林感兴趣。他不断的建造上林苑,鸿德苑等气势浩大的园林。国库早已是空空如也。
董太后的建议汉灵帝卖官来敛财,刘宏拍手称快。公元178年,董太后在上林苑设立专门的卖官机构,对官位等级明码标价。两千石的官要两千万钱,四百石的官要四百万钱。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酌情减半或出三分之一的钱。
在母亲的授意下,汉灵帝刘宏“卖官鬻爵”,肆意敛财,看着满屋子的钱有点头晕目眩起来。
“卖官鬻爵”使刘宏成了暴发户,尽情享乐。老百姓被搜刮的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刘宏荒淫无度是个十足的昏君。所谓主暗臣昏,他的手下们也只顾的收敛钱财,奢侈挥霍,最终引起人民的反抗。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并迅速蔓延全国,给腐朽的东汉王朝致命的打击。公元189年,三十四岁的汉灵帝刘宏去世,结束了他贪婪荒淫的一生。
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为政举措
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于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结束。建宁二年(169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回乡为母亲扫墓时铺张扰民,并拆毁了侯览的房屋甚至祖坟。因而惹怒侯览,指使同乡人朱并上书弹劾张俭等二十四位山阳名士结党,图谋不轨。刘宏见到奏章后,问计于宦官曹节,曹节借题发挥,解释说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刘宏准奏。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朝廷予以平反。刘宏大怒,将曹鸾在狱中拷打致死,并更大规模的禁锢党人及其亲友。光和二年(179年),经上禄县长和海建议,刘宏下令,党人“从祖父”以后的亲属,都不受他们牵连。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认为如果不解党锢,可能会逼迫党人与黄巾军勾结,刘宏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宦官政治
刘宏执政期间,皇权有所削弱。刘宏在位二十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刘宏在位时更是有增无已,刘宏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建宁二年(169年),在宦官曹节病重时,刘宏以其为车骑将军,他死后又追赠为车骑将军;中平元年(184年),又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负责对讨伐黄巾的将领论功行赏。
刘宏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他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与赵忠便成了刘宏宠信的宦官,刘宏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对宦官的依赖。
古代对皇帝去逝后的帝号、庙号的选择,是很讲究的。汉灵帝称谓中的“灵”字,就代表了汉廷朝野,对汉灵帝一生的作为,持否定态度。
东汉灭亡,确实有先天的制度性缺陷问题,但是与汉灵帝的胡来,也有很大的关系!
1,汉灵帝放任宦官掌权,借宦官之手压制世家望族。
①,宦官缺乏才干、品行不佳、见识不足。宦官集团无法承担天下重任。
②,世家望族被排挤后,会心生不满,对天下安宁不利。老实说,黄巾军造反,那么多黄巾军要吃喝丶要用度,其财源的来历,就不太清楚。世家望族是否暗中出手,也未可知!
2,汉灵帝卖官鬻爵,加上实施州牧制。实质上就是在搞权力租赁,不但加重了官场贪腐,加重了官方对百姓的压榨程度,还为天下分裂、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正是汉灵帝将汉朝送进了坟墓,后来的诸侯们,只是在坟上添了几铲子土而已!汉灵帝的继任者,仅是汉朝的守陵人而已!
从汉灵帝这个帝号,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东汉上流社会,对于汉朝的终结问题,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一段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文中提到的“灵”就是汉灵帝刘宏。
汉灵帝刘宏在位二十二年,是东汉时期倒数第二位的皇帝。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昏庸荒淫,且是一名遗臭万年的古代帝王。在我看来他对于历史所作的贡献,就是加快了东汉朝的灭亡,为后世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一定基础。
汉灵帝最出名的就是他的荒淫享乐,且荒淫手段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美人裸游馆”就出自他的手笔,并且还有许多丧尽天良的嗜好。这样的人虽然只活了三十三岁,但是对于道德秩序的破坏确是巨大的。汉灵帝时期宦官弄权、贪腐敛财,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导致出现了“黄巾起义”,至使自己走向了灭亡。
汉灵帝在文化领域是有些贡献的。他本人就是喜欢辞赋,自已作有《皇羲篇》。开办鸿都门学,探讨辞赋、书法等学科,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这一举措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鸿都门学使平民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亚足联2019亚冠或将实行“4+1”外援政策,中超球队如何应对?
如果上场外援的人数4+1,且不低于场上U23人数,那么对于中超的影响是:
1.锻炼了年轻队员。除去5个外援,那剩下的上场人员除了门将就只有5个国内球员,极端情况下,5个U23球员同时出场,这样年轻球员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
2.联赛水平会提高。同时排上5名外援和5名U23,其好处和弊端非常明显,那就是攻击力强劲但防守偏弱,这就会要求每个球队做一个取舍,到底派几个外援同时登场,这给每个球队也提供了多种套路和打法(即同时登场几名外援)。
3.不要担心中前场位置全部被外援挤占而国内球员得不到锻炼机会,只要整体联赛水平上去了,每个只要能占据出场名额的球员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精品。
4.中前场球员肯定不会全部是外援,出于球队中场控制的打法或者战术,每个队会有2~3名中场位置的外援,国内球员也会竞争那其余的中场位置,而像武磊、黄紫昌这样的球员,教练也不会不用的。
5.最近3年的国家队成绩,应该会很差。因为当打之年的球员可能得不到多少出场机会,但只要2年时间,等这一批和外援天天训练、比赛的球员得到2年联赛出场机会,一切都会翻天覆地。
6.扩大了外援登场人数,无非就是扩大了烧钱的范围,以前养4个外援,预估需要每年2个亿(转会加工资),那多养一个,每年就是5000万;这样无疑会加大俱乐部之间的实力差距。
7.每个能登场的U23球员,身价自然会炒上去,一些冲击亚冠无望的小俱乐部肯定会更加重视青训,切切实实的培养人才。卖一个人,说不定就养活一支队。
8.最后一点最重要:只要足协还是体育总局任命的,权力寻租不可避免,腐败不可避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招商政策给予中腐败行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招商政策给予中腐败行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